1.1.1. 以此毕生来换无量劫积植德行,来受用阿弥陀佛无量劫积植德行 9
1.3.1. 于一切时处事境,一切业报当中,不管它只管念;此即禅心,亦是戒心 10
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忆念、求生到“昼夜相续”的程度(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求生彼刹。, 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无量寿经,) 11
不为一切浊恶所染,所影响;能够放下一切,好坏善恶都放下,都无染;为诸有情,承担此法界使命,自是无量光的组成部分(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12
1.5. 果报: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12
1.6. 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助教练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13
2.2. 特别强调 尽持经戒总摄自摄一切善业之顿法实行不了, 只能进入“要当作善”的层次来作业 14
2.5. 特别强调 在家菩萨如何完成昼夜思惟这一门功课呢? 14
2.5.1. 非昼夜思惟,不足以识阿弥陀佛,不足以识功德庄严。 15
2.5.2. 不识真正功德庄严,不识真正阿弥陀佛,自然不能真正“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15
2.5.3. 真识阿弥陀佛,真识功德庄严者,怎么能不“志心归依,顶礼供养”呢? 15
2.5.4.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即是禅定之心,不能修此大精进禅定,只能“昼夜思惟”此禅定之心。亦有次之的效果。 修不了禅,就修禅心吧,没事吆喝随喜而修吧。 15
2.5.5. 立此禅定之心,自然即会有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的果报。 15
2.5.6. 不能尽持经戒者,要当作善;善中之善者,“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 15
2.5.7. 如何“昼夜思惟?”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之心来昼夜思惟也。 志心表心之趣、顶礼供养表心之行;二者圆满,心行圆融。 15
2.5.8. 五欲六尘的业障铠甲,太重、太厚、太坚、太韧了,非昼夜用功、相续不断用功不足以撬开、更不足以穿越。 16
2.6. 特别强调 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之心行来昼夜思惟也。【非志心不足以归依,非归依不足以圆其志心;顶礼供养者,养其心至“志心”也。】 16
2.7. 其志心已归,真心已立,何愁不往生极乐净土,自然“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16
2.8. 不惊不怖为放下一切,心不颠倒,为正念续前,自然“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16
2.9. 功课设计:任何灾难现前,正是机会难得:训练主题“不惊不怖,心不颠倒。”体会“即得往生彼佛国土”之妙哉。请在灾难现前时,记着训练此主题,而不是怨天忧人、惊慌失措。 16
3.3.1. 强调 虽然是忙着吆喝,但绝对不能偷懒,欠债 20
3.4. 特别强调 于十大困扰当中,昼夜常念 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 20
3.4.1. 其辅因者,于夹杂中,训练这个“昼夜常念”就尤其显得重要了。 21
3.4.2. 若无此“昼夜常念”之训练,何曾识得菩提真味乎? 21
3.4.3. 末法中开设此等训练功课是何等重要。要不念佛一法永远落于“心理工程”, 脱离行的心上作业,永远可望不可及也。 21
3.4.4. 昼夜常念当中最最要提醒,要强化,要增上坚固的唯一一条 “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此一条必须通过昼夜常念来强化。 21
3.5. 特别强调 前面的昼夜相续、昼夜思惟达不到,这里的昼夜常念一定要象样 21
3.5.1. 哪怕象粉丝喊“爱你”一样,虽然不会有效果, 但还是要喊透,比真喊还真喊,这也有加持力 21
3.6. 此一句“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将此 “一念净心念于彼佛”之内涵揭示到极致,也是弥陀之慈悲到极致。 21
3.6.1. 一念心中,此处【往生正因】揭示的内涵最为丰富, 最为切中末法众生的实质要害。 十方诸佛及三辈往生中所揭示的“一念净心”, 切中皈依之核心密意。最最击中靶心。 23
3.6.2. 若无我,一切所归信,自当顿除、 彻除此一切“欲、忧、不慈、嗔、妒、贪餮悭惜、悔、狐疑、不孝、不忠”。 23
3.6.3. 若信不圆,有我不舍,则自会衍生此十大障碍。 23
3.6.4. 这个时候只有修渐法 “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 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 23
3.6.5. 在家菩萨修行进步与否的重点在此: 绝欲去忧等的程度增加了没有?增加了多少? 其中保持了多少“一念净信”“一念净心念于彼佛”。 如果这方面老样子,其实念佛就还是老样子。 23
3.6.6. 真正的念佛在于你能舍得这些“零碎”多少, 舍不得它,只能与它共存亡。修此渐除之法。 23
3.6.7. 如何修此渐除之法? 以忏悔不能圆端圆正身心之心、忏悔有我、忏悔有疑、 忏悔有悔、忏悔有逸、忏悔有所亏失之心、 忏悔不能圆信之心、忏悔有所不舍之心来修, 则近圆、次圆、悔圆矣。 24
3.6.8. 欲、忧、不慈、嗔、妒、贪餮悭惜、悔、 狐疑、不孝、不忠,碍其清净。此上种种,是真贼子,偷汝清净。 24
3.6.10. 不得亏失做不到怎么办?要承认自己此十处不净, “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25
3.6.11. 要以忏悔的心、亏欠的心、主动强化极度强化的心来训练 这个“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 25
3.6.12. 佛陀慈悲,知你不能一心清净,给你开了个后门, 做到“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 25
3.6.13. 佛陀此慈悲,亦彰显“一心清净”之核心秘要。 25
4.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27
4.2. 彻破一切不定相,担心相 一句皆当作佛,一句会当得之。 28
4.3. 一句“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按天下所有人(不同精进程度人)的心。所有修行人可以真实安住当下了。 28
4.4. 所有精进人当祝贺之,皆可从心所愿,会当得之。精进程度不同,并不影响成不成佛,只影响何时成佛,成精进的佛还是不太精进的佛 28
4.5. 皆当作佛者,性德也,“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会当得之”,圆修圆德也。 28
4.5.1. 修德不具,性德不显,修德具圆,性德当显、性德显圆、性德圆显。 29
4.5.2. 佛佛何等慈悲不舍,给你开了多少后门,留了多少余地,真正要明了佛之苦心悲心啊。 29
4.5.3. 切莫“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自甘堕落,自欺欺人,自以为是,得少为足。下劣种性,真增上慢也。 29
5. 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29
5.1. 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29
5.2. 阿弥陀佛顶上圆光 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 30
5.4. 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 30
5.5. 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30
5.6. 十方佛赞中独此处(往生辅因)所赞最盛:加了个“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皆共称赞“所有功德”,从往生辅因,最小处,来了个最盛大的赞礼。 30
5.7. 阿弥陀佛称“十念必生”十方诸佛称“一念净信”;三辈往生中释迦牟尼佛强调“乃至一念净心念于彼佛”,此处强调“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 30
6.2. 你打算如何训练自己“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 31
6.3. 你打算如何信“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命终皆得解脱”? 31
6.4. 你对训练自己“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有多大信心? 31
6.5. 你对训练自己“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不断绝者”有何设计特别要求?人生对此的布局是什么? 32
6.6. 真正以谦逊老实仰信伏皈之心、“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之心,圆此“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功课,往生有多大把握? 32
6.7. 完成此课程,你必将具足往生信心,必定发心行法“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 32
6.8. 将所有净土功课归结为“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真是无上微妙,足可圆一切人之信心也。 32
6.9. 你如何理解“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 32
6.9.2. 你可完全确立“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之心? 32
6.9.4. 你如何理解弥陀的慈悲,设计“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课程,给你的信心托了个底? 32
6.9.6. 你可曾理解、信伏:一切诸佛为何皆共称赞此课程:“于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 33
7. 弘誓庄严是菩萨行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功德庄严化、“具诸功德本”的最重要的保障。 33
7.1. 弘誓心即佛心,是我辈最缺的心眼,是与佛心最不相应的地方。也是我辈修诸功德,潜力最具之处。 33
7.1.1. 菩萨要发阿弥陀佛心:“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 34
7.1.2. 何为阿弥陀佛的心?“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奉事万亿佛,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34
7.1.3. 普念度一切,还到安养国的心即是阿弥陀佛的心,不发此心,非是真正菩萨。 34
7.1.4. 发此心者,则与弥陀同频、同体同心、同色同身。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是一非二,不二真一。 34
7.4. 无我无法自归佛,念念弥陀自归真。被弘誓铠庄严行,当下具佛具万行。 34
7.5. 弘誓心可破时空相,真正做到“无行程可计、无期限可言”。 34
7.6. 弘誓心者,非是被弘誓铠度众生者,是为自己被弘誓铠,庄严己心至佛心的程度,庄严至“无行程可计,无期限可言”唯行唯念的程度。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