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念佛,简单的一瞻一礼如是妙用?从中你对简单称名念佛如何受用?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述修行方法,绝大部分是非常简单法,简单到“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 恋慕者”“一瞻一礼”“食顷之间”“一念归依”“一弹指顷,发心归依”“一历耳根”“称名”“念满万遍”,“见像”“画像”“圣像前读经一遍”“三字五字”“一句一偈”“一念赞叹是经”“自称自念 【只要自称自念即可,没有讲如何自称如何自念】”即能起无量妙用:
一是灭罪,甚至“乃至一人”为其一称名,其人“如是众罪,悉皆消灭”“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二是“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现在殊妙安乐”或“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
三是“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1.佛告文殊师利:
1.1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1.1注:闻名、赞叹、瞻礼、称名、供养、塑像,即“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2. 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
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皈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弹指间皈依即可解脱三恶道,真是无上妙法。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1若能志心皈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
2.2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3.佛告普广菩萨:
3.1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 超越三十劫罪。
3.1注:闻名、合掌、赞叹、作礼、恋慕即能灭三十劫罪。易行到“一合掌”“心恋慕”即可的程度。
3.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假如天福尽故,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
3.2注:一瞻一礼,即得百返不堕。
3.3若有女人,厌是丑陋,多疾病者,但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礼,食顷之间。是人千万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圆满。是丑陋女人,如不厌女身,即百千万亿生中,常为王女,乃及王妃,宰辅大姓,大长者女,端正受生,诸相圆满。
3.3注:志心瞻礼,食顷之间的果报。
3.4乃至一念生讥毁者。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过是劫已,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方得人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现在的众生正是如此“多被恶业来结其心”,如是不能自拔,何不悲乎?!)不久之间,复堕恶道。
3.4注:一念讥毁的果报。
3.5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
3.5注:高声诵经一遍的果报。
3.6若见有人读诵是经,乃至一念赞叹是经,或恭敬者。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
3.6注:从读诵、一念赞叹,小处着手,再强调“勤心莫退”,则“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
3.7若未来世,有诸下贱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诸不自由之人,觉知宿业,要忏悔者。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如是等人,尽此报后,千万生中,常生尊贵,更不经三恶道苦。
3.7注:专心瞻礼,念名万遍,则……
3.8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
3.8注:十斋日读经一遍,则……
3.9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3.9注:闻名、见像、一偈一句,则……
4.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
设何种福?
4.1或悬旛盖及燃油灯。
4.2或转读尊经。
4.3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
4.4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
4.1-4.4为因:如此人人简单可做,无任何高妙而已。此为“因”。
4.1-4.4之果: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注:此为果,众罪“悉皆消灭”“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一句阿弥陀佛含摄一切,当然亦有此果。非是如何高妙地念佛,才有此果。只要老实简单念佛,即有此果!
4.5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
4.5.1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
4.5.2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5.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此为因)
5.1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此为果)
5.2若不闻名,则:
5.2.1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
5.2.2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5.2.2注:若不闻名,则如是报。
小结:习恶众生,得闻一名,而悉得解脱;请问大德,你现在念佛一声,得多少利益?看不见是不是没有利益?
6.主命鬼王。
6.1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此为因)
6.1.1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此为果)
6.1注:只是眷属帮忙念经或念佛故,即能令离恶,鬼神退散。况己念佛乎?
6.2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
6.2.1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6.2.1注:闻一名而“寻即解脱”,自己念佛如何不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乎?
7、称佛名号品。
地藏菩萨教我们念佛,皆是无比简单的方法,没有任何玄妙,也没有强调一心不乱,仅只是:“但念”“暂生恭敬”“发心皈依”或“一念皈依”,“历于耳根”或“瞻礼或赞叹”则自有种种妙用。
地藏菩萨所教授的这个念佛法门,同样适用于念“南无阿弥陀佛”。
7.1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7.1注:暂生恭敬,即超越。
7.2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皈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7.2注:发心皈依,即不退转。
7.3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
7.3注:历于耳根,当得千返。
7.4有佛出世,号狮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归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
7.4注:一念皈依,得遇无量摩顶授记。
7.5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
7.5注:瞻复赞叹,为大梵王。
7.6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7.6注:闻名,永不堕。
7.7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7.7注:闻名,毕竟不堕。
7.8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7.8注:生恭敬心,得阿罗汉。
7.9有佛出世,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7.9注:闻名即灭百劫罪。
7.10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7.10注:闻名,即能闻法。
7.11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7.11注:但念得一佛名号,不是一心不乱,不是如何如何念,即能“功德无量”。
7.12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7.12注:只要念,生时死时,自得大利,得到“终不堕恶道”的巨大利益。
7.13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
7.13注:乃至一人,念一佛名,余皆销灭,连无间之罪,亦渐销灭。
7.14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7.14注:自称自念即可,没有说如何称如何念能“获福无量”同时“灭无量罪”。
8.佛告观世音菩萨:
8.1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受记。
8.1注⑴:只强调“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这个每个人都可以做,
也能做,也很方便做,佛法是易行法,简行法,普行法,非玄妙法,不可捉摸高深之法也。
8.1注⑵:换言之,只要你“恋慕观世音菩萨”,闻其名,见其形,恋慕之,赞叹之,即可得果:“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遇佛受记”。恋慕观世音尚且如此,恋慕阿弥陀佛该如何呢?
8.2如是天人,或见地藏菩萨形像、或闻地藏菩萨名,一瞻一礼。是诸天人,转增天福,受大快乐,永不堕三恶道报。
8.2注:一瞻一礼,即永不退堕。
8.3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
8.3注:一历耳根,永离恶道。
8.4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8.4注:日念千遍,至于千日,则……诸位日念过万,已历千日,有没有利益?有多大利益?
8.5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皈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8.5注:见像、闻名、皈依、瞻礼、供养,则“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8.6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皈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8.6注⑴:但当,二字将简单推到了极致。不用考虑如何如何,但当瞻礼、供养赞叹、见像即可,如是则“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8.6注⑵:以“但当皈依瞻礼、供养赞叹”即可换“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念地藏菩萨如是,念阿弥陀佛呢?
8.7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于大乘经典,无读诵性。如是之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于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8.7注:闻名、见像、陈白、供养、饮水,即能解脱“无读诵性”。
8.8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于虎狼狮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
8.8注:当念名万遍,即可得“鬼神卫护”“永保安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没有说一心不乱念万遍,当念即可。
8.9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8.9注:见闻瞻礼一念间,是凡行道,易行道,不是圣行道,难行道。切记切记。
9.嘱累人天品。
9.1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咐嘱于汝。未来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9.1注:着眼于“一毛一尘,一沙一渧”,从小处入手,扎扎实实,重在从小处入手的“渐修无上”,没有其它成长方式。
9.2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9.2注:恶趣门首或其中,但念一名,一句一偈,则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我们日念过万,又当如何呢?
9.3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9.3注:一念恭敬,可速得解脱;念念修行,可永不退转。
9.4佛告虚空藏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9.4注:见像、闻经、读诵、供养、赞瞻,即得二十八种利益,非“至诚,一心不乱“者,才得。
10.无间地狱对念佛的启示。
a.现在相续念佛还是将来无间受苦?
b.你现在念佛念不到一心不乱,将来必定受苦受到念念受苦,“一心不乱”,岂不悲乎?
c.是现在主动受苦,念念渐修增上,永离诸苦。
d.还是将来被动受苦,受苦受到“一心不乱”好?
10.注⑴:无间地狱对当下念佛的启示。
10.注⑵:痛思无间地狱,念念受苦“一心不乱”何悲?
坚固念念渐修,自觉主动“逆水直西”不改!
10.注⑶:无间地狱的苦之相续;
罪器相续,诸苦相续;
纤毫必报,念念相续;
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相续;
从年至劫“从界至界”相续。
10.注⑷:此等苦楚,“一心不乱”受苦,何悲?
10.注⑸:识得此苦,安敢不“念念渐修”,何幸?
10.1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10.1注:时间: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10.2当堕五无间地狱,求暂停苦一念不得。
10.2注:空间:求暂停苦一念不得。
10.3狱中有床,遍满万里。一人受罪,自见其身遍卧满床。千万人受罪,亦各自见身满床上。
10.3注:空间:万里之床,遍满受罪。
10.4备受众苦。
千百夜叉及以恶鬼,口牙如剑,眼如电光,手复铜爪,拖拽罪人。
复有夜叉执大铁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
抛空翻接或置床上,复有铁鹰啖罪人目。复有铁蛇绞罪人颈。
百肢节内,悉下长钉,拔舌耕犁,抽肠剉斩,烊铜灌口,热铁缠身。万死千生,业感如是。
(业感:感者感得全部业力而来也,现下心感到无始劫的业,是谓业感。众生不了此种要害,十分宽宥自己的心,何其哀哉?)
动经亿劫,求出无期。
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
他方坏时,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
10.4注:罪苦:备受众苦,万死千生,转界受苦,还复而来。
10.5 五种无间。
10.5.1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故称无间。
10.5.1注: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
10.5.2二者、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
10.5.2注:遍满万里之床,纤毫受苦无间。
10.5.3三者、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剉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故称无间。(业报如是,汝之念未曾停歇过,汝之“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里就是最充分的体现,福报耗尽,只有极端如是待遇的份。)
10.5.3注:备受众苦,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
10.5.4四者、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若有罪念,悉必受之,不论身份,等无差别。)
10.5.4注:没有身份差别,悉同受之。
10.5.5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念念业报全部报尽,方为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10.5.5注:日夜万死生,一念暂不得;纤毫不漏得,业尽方受生。
10.5.6地藏菩萨白圣母言:无间地狱,粗说如是。若广说地狱罪器等名,及诸苦事,一劫之中,求说不尽。
10.5.6注:罪器及诸苦,一劫说不尽。
11.地藏菩萨因地示现念佛。
11.1婆罗门女示现。
11.1注⑴:至诚念佛,昼夜念佛。
11.1注⑵:觉--华
定--自在王。
11.1.1示现一:因果必报,菩萨之母,尚且“计当随业,必生恶趣”;
11.1.2示现二:至诚供养,“遂卖家宅”“大兴供养”;
11.1.2注:至诚到卖宅,这是我们心地所普遍不足。
11.1.2.1布施修福是解脱眷属地狱处境的基本方法,以布施力令其升天,并未出离六道。
11.1.2.2此念佛力,增其天福而已。因布施故,其母升天,其女念佛成为菩萨。“非唯菩萨之母”,无毒侧证其为“菩萨”,侧证其“得脱地狱”因二:一是孝福、二是念佛成就菩萨功德。【至真到极处,一日一夜到“菩萨”位】
11.1.3示现三:至诚念佛,“瞻礼尊容”,“倍生敬仰”
“垂泣良久”“瞻恋如来”至诚念佛到“空中声曰”的程度。
到“举身自扑、肢节皆损”的程度;
到“一日一夜”来到海边的程度;
到“自然无惧”的程度。
11.1.3注: 以“倍生敬仰”之心,瞻礼,瞻礼到“垂泣良久”
“昼夜忆恋”到“恋”的程度;
恋到“举身自扑、肢节皆损、良久方苏”的程度。
如是“一日一夜”证“菩萨位”,具足威神,能去地狱。
从中我们体会婆罗门女“专注、至诚的程度”相比我们的心地太浅、太轻、太短【心之真病】,是以“以轻心、浅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11.1.1-11.1.3小结:⑴至诚,“遂卖家宅”,这个我们所大不如;
⑵“瞻礼、瞻恋”到“一日一夜”“垂泣良久”这个深度、至诚度,我们所更不如。
⑶闻声“自扑,肢节皆损”,是真至心也。
11.1.1-11.1.3注:地藏菩萨示现“真诚念佛”“昼夜念佛”。
11.1.4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11.1.4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教授念佛。
a. 但早返舍,放下一切,回归念佛。
b. 端坐思惟,端坐摄身,思惟摄心。
c. 念佛能解决一切问题,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c.注:将端坐思惟名号做到极处,即能解决一切。
你要做的是端坐思惟名号。
佛要做的是帮你解决问题。
11.1.5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
a.动力:忆母;
b.方法:端坐念佛;
c.时间:一日一夜;
d.结果:证得“菩萨”之位后,去地狱一趟,其母升天,悉得受乐。
11.2光目女示现。
11.2注⑴:念阿弥陀佛,往安乐国。
11.2注⑵:清净莲华目 大誓愿 为“光目”。
11.2.1无尽意菩萨教授:至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
11.2.1注:至诚念兼画像。
11.2.2光目女: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
11.2.2注:行为:舍爱,供养,瞻礼;
程度:至诚以恭敬心悲泣瞻礼;
结果:梦见。
11.2.2.1此处只是舍爱,画像,而后“悲泣瞻礼”;
前面是“遂卖家宅”“大兴供养”,“瞻恋如来”“端坐思惟”“一日一夜”。
11.2.2.2此处果报:离恶道而出生下贱,毕十三岁,更复恶道。
前处果报:升天,悉得受乐。
11.2.2.3此处果报:大誓愿故,成就往生解脱;
前处果报:只是供养念佛,只成就生天“悉得受乐”
11.2.2.4此处“清净莲华目如来”表“目”,衬托“大誓愿力”是“光目”;
前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表“觉”“定”,衬托“念佛”贵觉贵定;
故“遂卖家宅”“瞻恋”“一日一夜”。
11.2.3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
11.2.3注:发大誓愿。
11.2.3.1誓愿力是修行的最重要的一个力量,只此一愿令其母亲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不复女人;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地藏菩萨此愿力,一直持续了无量无边的劫,发恒河沙愿,一直是此愿的内涵。
a. 一个大愿,马上改了其母的命运,从“下贱人,更复恶道”转到“生为梵志,寿年百岁,生极乐国”。
b. 无忧国土即安乐国,无量寿。梵志者,此处特指念佛,归依安乐国。这里冥现,地藏菩萨主张念阿弥陀佛。
11.2.4: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
(发愿执行的时间)却后百千万亿劫中。
(救拔的对象)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救拔方式及程度:誓愿救拔,令离恶趣。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1.2.4注:地藏大愿。
12.核心教言 。
至简教言:“一瞻一礼”即为修 。
至深教言:“渐修无上”即为圆。
从最简当下始,重在至诚“渐修无上”“自称自念” “念念修行”。
始点若错一切皆错,离开渐修一切为零。
“狮子奋迅”者,自“一瞻一礼”奋迅;
“具足万行”者,自称自念,念念渐修无上。
地藏菩萨发愿处“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
此即“一切智成就”地藏菩萨修行处“一切智成就如来”所。
此即“清净莲华目”“光目”。
此即“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将用功处、着力处归至极简。简单到“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一瞻一礼”“食顷之间”“一念皈依”“一弹指顷,发心皈依”“一历耳根”“称名”“念满万遍”,“见像”“画像”“圣像前读经一遍”“三字五字”“一句一偈”“一念赞叹是经”“自称自念【只要自称自念即可,没有讲如何自称如何自念】”即能起无量妙用:
一是灭罪,甚至“乃至一人”为其一称名,其人“如是众罪,悉皆消灭”“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二是“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现在殊妙安乐”或“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
三是“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12.1地藏菩萨的教言。
12.1.1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12.1.1注:众生太过可怜,善念难生易退,恶念常遇顿增,从纤毫间,便至无量。
若不主动自觉修行,逆行向西;便是被动随习修“刑”,直堕地狱。
12.1.2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
12.1.2注:故修行要从纤毫处入手,贵在“渐修无上”。
若不修行,习恶当从纤毫便至无量。
地藏向世尊保证以“自称自念、念念修行”。
来解“脱获善利,多退初心”的结。
来解“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之结。
来破“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
12.1.3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12.1.3注:从“乃至一人,高念一声”强化到“自称自念”“渐修无上”足显地藏菩萨无上慈悲。
12.1.4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12.1.4注:只要“一念恭敬”,地藏即令其“速得解脱”,况“念念修行”乎?
12.1.5地藏菩萨告普贤菩萨言: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12.1.5注:莫轻小恶,纤毫受之,无肯代受。
12.1.2-12.1.5:地藏菩萨向世尊保证“为病人念一佛名”或“一念恭敬”得“余业报等悉得销灭”“速得解脱”利益,强调“自称自念”“念念修行”,并特别告大行普贤菩萨言“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莫轻小恶,纤毫受之,无肯代受”。
12.2主命鬼王教言。
12.2.1临命终时,是诸眷属,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12.2.1注:他人一诵一称,即得妙用无上;暗喻“自称自念”,渐修无上,有无量乐无量益,当强固之。
12.2.2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12.3恶毒鬼王教言。
12.3.1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乃至悬一旛一盖,少香少华,供养佛像及菩萨像。或转读尊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
12.3.1注:如此小事得大功德利益。
12.3.2我等鬼王敬礼是人,如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12.3.2注:鬼王礼敬的程度。
12.3.3敕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卫护,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乃至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处,何况入门。
12.3.3注:鬼王回报的程度。
12.4坚牢地神的教言。
12.4.1复白佛言:世尊,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处,有此经典及菩萨像,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我常日夜以本神力,卫护是人,乃至水火盗贼,大横小横,一切恶事, 悉皆消灭。
12.4.1注:只是“有像”“读经”便得坚牢地神“日夜卫护”“一切恶事,悉皆消灭”。
12.4.2佛告坚牢地神:汝大神力,诸神少及。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菩萨,及转读是经,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勿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非但汝独护是人故,亦有释梵眷属,诸天眷属,拥护是人。
12.4.2注:佛令“坚牢地神”卫护到“勿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的程度,且同令“释梵眷属、诸天眷属”“拥护是人”。
12.4.3何故得如是圣贤拥护,皆由瞻礼地藏形像,及转读是本愿经故,自然毕竟出离苦海,证涅槃乐。
12.4.3注:只因“瞻礼、读经”故。
12.5 释迦佛的教言。
将用功始处归结为“一瞻一礼”,将用功关键归结为“渐修无上” ,地藏菩萨强调——何况“自称自念、念念修行”。前者为点决定,后者为线决定。
先郑重告地藏菩萨“渐修无上”,后当众遗嘱“现无边身为碎地狱”,再于《校量功德》中强调,再告观音菩萨“闻瞻一念,利益无量”“诸愿速成无业能遮”“天人要堕,一瞻一礼永不堕恶”
“六道众生,一历耳根永不历恶”,再告虚空藏菩萨见像、读经、瞻礼得二十八项硕大利益。
以咐遗嘱的方式强调;
以告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广菩萨、虚空藏菩萨强调;
在“校量功德”中十分强调;
再由地藏告普贤菩萨强调;
更由《称佛名号品》专宣;
更由主命鬼王、恶毒鬼王、坚牢地神“侧证”;
并释梵眷属、诸天眷属拥护。
12.5.1地藏,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
12.5.1注:众生无定,遇善臾退,遇恶念增。
12.5.2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12.5.2注:故地藏你的重点是善护人“一毛一尘”之善根,令其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12.5.3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12.5.3注:如何善护?“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12.5.4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12.5.4注: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再次强化“听闻一偈一句”。
12.5.5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12.5.5注:再次强化“一毛一尘、一沙一渧”的功德,舍一得万报。
12.5.6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12.5.6注:佛告观世音菩萨:“闻瞻一念,利益无量”。
12.5.7是人既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
12.5.7注:“瞻礼”则“诸愿速成、无业能遮”。
12.5.8地藏名字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供养百千受妙乐。毕竟成佛超生死。
12.5.9佛告观世音菩萨: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于恶道之者。或见地藏菩萨形像、或闻地藏菩萨名,一瞻一礼。是诸天人,转增天福,受大快乐,永不堕三恶道报。
12.5.9注:天人要堕,“一瞻一礼”则永不堕恶。
12.5.10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
12.5.10注:一历耳根,永不历恶。
12.5.11佛告虚空藏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12.5.11注:见像、读经、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项利益。
一者、天龙护念 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圣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丰足 六者、疾疫不临 七者、离水火灾 八者、无盗贼厄
九者、人见钦敬 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转男身 十二者、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从 十八者、眷属欢乐 十九者、诸横消灭 二十者、业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处尽通 二十二者、夜梦安乐 二十三者、先亡离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诸圣赞叹 二十六者、聪明利根 二十七者、饶慈愍心 二十八者、毕竟成佛。